首页 > 正文

文章信息:【发布日期:2025年03月31日 15:47 浏览量:0】

高光时刻!机械学院仪器学科育人岗揽获“国字号”荣誉,市妇联到校授牌





3月27日上午,镇江市妇联走进我校,为“机械学院仪器学科育人岗”团队颁发“全国巾帼文明岗”奖牌和证书。镇江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杨菊兰,副主席陈海虹,江苏大学副校长任旭东,校妇联主席王丽敏,机械学院党委书记潘红军,院长张忠强等出席仪式。获奖团队负责人许桢英和团队成员参加仪式。

任旭东代表学校感谢市妇联长期以来对学校妇联工作的大力支持,向获奖团队致以诚挚祝贺。他指出,此次获奖不仅是对团队过去努力的认可,更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希望团队以此为契机,持续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深耕细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巾帼智慧与力量。

杨菊兰对获奖团队的杰出成就给予高度赞扬,充分肯定了团队在女性教育事业和科技发展领域的突出贡献。她希望我校能够进一步挖掘和培育更多优秀女性教师和团队,借助多种渠道开展宣传展示,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吸引更多科技女性投身教育与科研事业,在中国式现代化镇江新实践中绽放巾帼芳华。

                                   任旭东为获奖团队颁发证书

                                杨菊兰为获奖团队颁发奖牌

                         颁奖仪式结束后,与会人员参观了机械工程学院实验室

此次颁奖活动,不仅是对获奖团队的认可,更激励广大女性投身教育科研事业。相信在榜样引领下,会有更多女性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推动社会发展。



接下来

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充满创造力和凝聚力的

“机械学院仪器学科育人岗”

                                 江苏大学机械学院仪器学科育人岗团队

从左至右依次为:张西良教授、邹荣副教授、宋寿鹏教授、韩丽玲讲师、樊薇教授、许桢英教授、郝秀春副教授、陈进教授、罗开玉教授、徐琳教授、刘玉芹讲师、潘海彬副教授


江苏大学仪器学科育人团队是一个充满创造力、凝聚力,以女性为主的团队,共有成员12人,其中女性有8人。团队来自于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该学科源自1982年机械工业部批准成立的农机测试技术研究室,自组建成立以来,以解决工农业生产中现代仪器与测控系统重大理论及测试技术关键问题为目标,追踪科学前沿,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在农业装备信息感知及智能控制技术、现代测试系统及智能仪器、无损检测/智能识别与评估、激光表面改性及性能检测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近年来,该团队成员尤其是女性成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和面向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主动出击,大力拓展科研方向,服务地方经济,推进学科发展,积极为党和国家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

巾帼不让须眉,争做科技与教育创新排头兵

团队成员在科研上不断创新发展,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和行业奖20余项。团队所在的仪器学科在2018年荣获一级学科博士点。2019年所在专业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科建设的发展离不开团队女性成员的重要作用。在所在一级博士点学科的四个方向中,女性成员占据学科带头人和其中三个方向带头人席位。团队负责人暨课程育人岗负责人许桢英教授,是“无损检测、智能识别与评估”的方向带头人,她是教育部仪器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协作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仪器仪表学会专业教育委员会主任、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024年获评江苏省教学名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及行业科技奖近10项;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0余项,完成企业横向项目10余项;主持和参与国家新工科项目、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等省部级教改项目近10项,获评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已申报国家级)、江苏省一流课程2门(已申报国家级)。团队科研育人岗负责人陈进教授,为博士学科点学科带头人、“新型传感检测技术及仪器”方向带头人,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1项、省部级奖6项,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部省级纵向课题10多项等。团队思想育人岗罗开玉教授,是学科 “激光加工及超声检测理论与技术”方向带头人,获江苏省“六大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5项,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团队创新育人岗负责人樊薇教授,是江苏大学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29岁就被评为教授,是江苏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之一,2022年入选第八届中国科协青年托举工程项目,2024年获评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做好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引路人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精神,正确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党的号召下,团队各成员立足“以生为本”, 做实“一对一”学业导师制,全面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充分利用科研创新成果,做好科研反哺教学,通过思想育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创新育人相衔接的协同育人平台,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和“第二课堂”主战场及“第三课堂”主阵地三者协同育人的作用,守护学生整个成长历程,为国家和地方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思想育人。团队成员始终以立德树人为工作的根本宗旨,将思想育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联动各方育人力量,形成“核心圈”“支撑圈”以及“拓展圈”,打造了“三位一体”全员育人同心圆。根据不同育人主体的岗位要求、工作特性和自身诉求,有针对性地激发育人动力,营造合力育人、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团队所在学校获评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专业获评“三全育人”示范专业,团队曾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江苏省和镇江市“巾帼文明岗”、江苏大学 “青年文明号”等,团队负责人先后被评为江苏大学“青年骨干教师”、“新长征突击手”、“先进工作者”、“国际化工作先进个人”、2015-2019年度学业导师“先进个人“等,团队成员多人被评为“三全育人”先进个人、校院级优秀学业导师等荣誉称号。

课程育人。团队成员把好教学环节每一关,主动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动课堂革命,以研讨式、项目式、案例式、分组合作式等新的教学方法,改变原来一言堂的课堂模式,变“水课”为“金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团队成员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关注产业创新链条的发展,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科学对接,校企共同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和工程案例集等课程资源。团队成员每年均有多门课程被评为校级A类课程,获评人数和课程数比例占全校各系最高之一。团队建设线上课程5门,其中《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等2门课程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另有江苏省一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本科5门、研究生1门、英文1门。出版教材4部、专著1部,其中《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获评江苏省“十四五”规划教材,并推荐国家,另有两部教材分别获评江苏省重点教材和行业“十四五”规划教材,在编《传感与测试技术》、《智能传感与测试技术》等数字化教材和AI教材3部、英文教材1部。建成课程知识图谱2个,支撑专业知识图谱2个。

科研育人。团队成员始终坚持科研育人,以实验室探究、学科前沿讲座、课程案例、项目实践、专家报告等多种形式,将自己的科研经历和科研成果引入课堂、融入实践,从本科生起,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结合学业导师制,让本科生融入自己的科研团队,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科研立项等为依托,以项目报告、PPT汇报、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形式,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团队所在专业本科生每年均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申请和授权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多件。近三年,本科生获评中国仪器仪表奖学金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创新育人。团队成员以学业导师制为桥梁,以创新学分为依托,各类项目设计、大学生科研项目、学科竞赛等为载体,让学生充分融入自己的科研团队,从工程素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等各个方面入手,形成创新文化,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团队所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自2012级本科生以来,学生每年申报获批国家、省、校级大创项目、大学生科研立项等各类项目近20项,每年参加各级大学生学科竞赛获奖20余人,专业学生100%参与科研创新,在全校率先做到2个创新学分全覆盖,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的发展。

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争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服务者

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团队成员尤其是女性成员通过江苏省科协“科技服务站”、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科技服务活动、校企联合申报项目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发挥巾帼风采,服务我国农业装备、仪器仪表、新能源汽车、高铁、航空等领域,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团队成员先后与北京精雕集团、江苏沃得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常州东风农机集团有限公司、泰州航宇电器有限公司、江苏威鹰机械有限公司、镇江朱方新能源有限公司等建立了长期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与企业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为相关企业的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加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重要平台。

团队成员与企业合作成果丰硕,共同获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和行业奖20余项;与合作企业共建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20余个、江苏大学研究生实践基地20余个,共建实验室5个。

在党中央和学校的带领下,团体成员热情高涨,积极加强自身建设,在工作中争当先进、赶超先进,为打造成一支影响带动全国妇女积极发展的巾帼队伍、一支带动仪器学科发展的科研育人大军而不懈努力。

下一条:这个团队,全国表彰

江大女性-江苏大学妇女联合会